我的一、二、三(讲课稿)

   刊发时间:2015-09-15   作者:张海

  如果从1965年到安阳市文化宫从事书法工作算起,至今已经半个世纪(50年)。如果从1962年参加工作算起,到至今尚未退休,已经53年,这是省文联机关工龄最长的。五十多年经历中,正如70岁时《岁月如歌》中写的那样:“岁月如歌——或热情豪迈,或激越磅礴;或深沉凄美,或委婉蹉跎。”想想这几十年走过的书法之路,为当代书法事业繁荣与发展所尽的绵薄之力,加上在中国书协任期届十年,感触良多,前些天我写了感言十则。因时间关系,今天先讲前三则。故名曰:我的一、二、三。

  第一则内容如下:

一个梦想,一种兴趣,一个目标,一生付出,最终可能有几种不同结果,即便最坏那一种,也无怨无悔。当年移居日本的一代棋圣吴清源曾云:“博二兔,不得一兔。”这既是吴之成功秘诀,也是对人生起步的警示,对失败者的总结。我这五十年,就做了一件事:以书法为生,视书法为命,至于得兔否,只好由众人、后人评说了。

  这一讲的是从艺,既是对自己几十年从艺道路的总结,也可能对同学们未来从艺道理的选择有点启示。下面我就这则感言所蕴含几层意思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一、兴趣很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对兴趣的重要作用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原料,发不出蒸汽,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人类若到把趣味完全丧失掉的时候,老实说,便是生活得不耐烦,那人虽然勉强留在世间,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这里不妨举两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宋徽宗赵佶。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作为帝王,显然他是一个失败者。然而,他对书画却非常感兴趣,最终成为一名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作为艺术家,他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兴趣在起作用,换言之,他对做皇帝根本就不感兴趣。还有一个谢赫·马克图姆,他是阿联酋一位亲王的儿子,人们都称他为“王子”。他在阿联酋,与我国“刘翔”、“姚明”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不是因为他的王子地位,而是因为他曾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勇夺男子飞碟双多向冠军,成为一位民族英雄。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他有良好的训练条件,因此才获得了成功,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兴趣和努力更为重要,因此他回击说:“不是每个百万富翁都能拿到金牌。”

二、兴趣要顺时转化为目标

     有了兴趣,不一定有目标,只有兴趣持续发酵,才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出现由不清晰到逐渐清晰的目标。现实中,有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兴趣的层面,没有目标,这样是不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多大成就的。我们知道,现实中有一部分人,是喜欢书法的,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从小喜欢,长大喜欢,老了还喜欢。小时有空就练,长大了抽空还练,退休了一天的大部分也在练,但是,若把他练了几十年的字拿出来让专业人员一看,有的连门都没入。与之相反,有些始于兴趣,之后有了我要当书法家的目标,为此,他去拜访老师,向老师请教,又有计划分阶段的临习法帖,与古人对话,渐渐的水平一步一步提高,离成为书法家的那个目标就越来越近。

三、目标最好是一个,围绕大目标实现小目标

  大家都知道打井那个故事,只有认定一个目标不断深入挖掘才能最终取得大的成功,那些经常转换目标的人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常言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感言一则中提到吴清源,吴清源是著名的围棋大师。他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他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1岁时就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的棋客,并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对手,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吴清源加入了日本国籍,2014年11月30日去世,享年100岁。吴清源有个学生,后来成为围棋界的高手,叫聂卫平。他曾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主动找到我说,‘你在围棋上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来日本学棋,你来日本就住在我家,我们早晚也能切磋棋艺’。在日本棋界,像这样无私的棋手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他一生执着棋艺,也是这么要求其他棋手的。有一年我在日本,与沈君山神侃桥牌,一边的吴清源先生听到后,很认真地对我说:‘博二兔,不得一兔’。我听后如醍醐灌顶,大受震动。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为什么说影响很大呢?因为,聂卫平14岁就学会了打桥牌,之后长达40年不间断,曾多次陪邓小平打桥牌,坊间流传说聂卫平是“围棋界里桥牌最厉害,桥牌界内围棋最高超”的。试想,如果聂卫平桥牌、围棋一生平均分散用力,估计也不能成为围棋高手。

  我这五十年,就做了一件事:以书法为生,视书法为命。期间。除了把大量时间放在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上,还组织了不少书法活动,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可以说,因为书法,我的人生才焕发光彩。我不敢想象,如果把书法从我生活中抽去,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目标有大目标和小目标,小目标是围绕大目标逐渐展开的,也是逐渐提高的。小时候,因为对书法有兴趣,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把字写好,我想那时候,把字写好也是我最朴素的初级目标。后来,80年代到文联工作,有一次和省文联同事散步时曾经说过的:憧憬有一天能出一本书,出一次国,获一个什么奖,也就满足了。那是那一阶段的书法目标。再后来到了中国书协,除了自己对创作有了更高要求外,还对中国书法事业发展有了认识,可以说目标,又更进了一步。

  大目标不要轻易改变,小目标要不断调整。大目标可以改变,但绝不能轻易改变。举例略

  总之,进入大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并从现在开始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逐步实现,以此丰富人生的意义,提升人生的价值,延伸人生的长度。今天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里学习,四年之后,将各奔前程,四十年之后,将各见分晓,四百年后,将决定你有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从现在就确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奋斗的人才无愧于宝贵的一生,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些痕迹,表明你曾经来过。

  下面我讲感言第二则,具体内容为;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从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精神力求文明,身体不妨野蛮。此皆为人之二分法。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己多点严厉,少点放纵;对人少些心计,多点宽容。不为些许得失辗转不安,集中精力久久为功,自然掘井得泉,采花酿蜜。 

  感言第一则讲人的一生要有方向,感言第二则主要说为人做事要有态度。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有几个层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二是自己对别人的态度。

一、德艺双馨

  先说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这里结合为人与从艺两个方面来讲,做人要堂堂正正,从艺要踏踏实实。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人品与艺品的和谐统一。

  颜真卿在做人做事心昭日月,光明磊落,立朝正色,刚而有礼;为官体恤民情,礼贤下士,德政勤绩,名垂青史;对朝廷赤胆忠心,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后人把他与范仲淹相提并论,称为“颜范遗风”。因为他德艺双馨,他被后人推崇为为人从艺的典范,尤其是在宋代,他的地位很高,欧阳修说:“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之。”(即使颜真卿的书法写的不那么好,后人见了他的字很会视为珍宝,何况颜真卿的字写的很好呢)苏轼说:“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其风采。”

  而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据说,一次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何人最好?米芾答:从唐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据说,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佶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可以说是因人废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指引人格恶劣, 逐令百代是人切齿痛恨, 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入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详,会招祸殃,实则曾恶其人,自然不会美其作品了。”

  由此看来,人品非常重要,不然,你写的画的再好,别人不把你它当作宝,甚至当作不好的东西,那怎么能传世呢?

  古代重德,现代也重德。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我们从艺之人,一定要以德艺双馨要求自己。

二、艺术不涉功利

  从事艺术的人一定不要太功利。如果太功利,心生杂念,艺术创作上不会有大的成就,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作为艺术家,往往需要保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不为些许得失辗转不安,集中精力久久为功,自然掘井得泉,采花酿蜜”。

  上面说的是自己对自己。下面我们说说自己对别人,也就是与人相处。

三、严己宽彼

  感言第二则中提到“对己多点严厉,少点放纵;对人少些心计,多点宽容。”我觉得这是与人相处之道。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恰恰搞反了,对自己很放纵,对别人很严苛。尤其是像同学们这样的年龄,一定要学会与人相处,看到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上海开明书店有一对联,内容是: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说:“待人要做到合情合理。对上做到合情易,做到合理难;对下做到合情难,做到合理易。既能对上合理,又能对下合情,更难。若能做到,愚以为即是‘俯仰两无愧’。而且,两者相较,下合于情,尤为可贵。”

  这里不妨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讲作“一个橘子定输赢”。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有一个世界知名的资本家名字叫威尔逊,他是假日酒店的创始人有一次威尔逊和员工们聚餐,有一个员工从果盘中拿起一个橘子大口咬了下去,原来,这个员工是高度近视,他错把橘子当成了苹果。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他只好装作不在意,强忍着咽了下去,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第二天,威尔逊又邀请员工们聚餐,而且菜肴、水果都跟昨天的一模一样。看着人都到齐了,威尔逊拿起一个橘子,像昨天那个员工一样,大口的咬了下去。众人看了看老板,也都跟着威尔逊一样吃了起来。结果,大家发现今天的橘子和昨天的不同,那是用食材做成的仿真橘子,味道是又香又甜!

  大家吃的正高兴时,威尔逊忽然宣布了一项决定:“从明天开始,安拉来当我的助理。”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时,威尔逊说:“昨天用餐时,看到有人误吃了橘子皮,安拉是唯一一个没有嘲笑他的人,反而送上了一杯果汁的人,今天,看到我又在重复昨天的笑话,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跟着模仿的人。像这样对同事不落井下石,也不会一味盲目追随领导的人,不正是我们最好的助理人选吗?”

  同学们之间相处,将来也会遇到这样的。有的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取笑农村孩子见识短,但反过来真的把城市的孩子放在农村,也会表现出很多无知的地方。电视里有个节目叫做《变形计》就是要提醒大家要“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相处的秘笈。

 

                       三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第三则感言,具体内容是: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词有三法:章法,句法,字法。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学书三问》,一问自己耐得住寂寞吗?二问自己精品意识强吗?三问自己实现超越了吗?时任职于河南省政府李玉梅女士看后云:“不仅学书者要时时三问,各行各业从业者也该如此。遂请示主要领导同意,以机关党委名义将此文印发机关干部,一时传为佳话。

  这里我只结合《学书三问》讲三点。

一、耐得住寂寞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板凳要坐十年冷。”又有“十年磨一剑”之说。这些说的都是要沉下心来。在书法领域,也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书法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相传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智永居永欣寺三十年不下楼。正因为他们能耐得住寂寞,最终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现在有个词“6分半”,有人统计过,除去休息时间,世界上有手机的人,6分半钟看一次手机,有的人看得更勤,这能耐得住寂寞吗?这样心神不宁,什么事也干不成。

同学们通常白天要上课,晚上的时间归自己支配。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被称作“哈佛定律”,这个理论就是: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益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便会向你招手。

  同学们,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内心的那种平静非常重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做一件事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在不远的将来比别人走的更远,才能取得成功。

二、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极致)

  做事情一定要精益求精,在现有的条件下或者自己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到极致。大家都知道“德国制造”讲究精益求精。比较出名的“七圈半精神” 。(中国一个著名企业引进一批德国设备,装配说明书上写明某处的螺钉要拧七圈半。中国技工在实际装配时有时拧七圈,有时拧八圈,并告诉监督装配质量的德国技术人员:感觉紧固程度差不多。德国人说,那不行,规定七圈半就得七圈半。这是德国本土设备装配长期总结出来的最佳紧固度。)这值得我们学习。凡事只有精益求精,才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大家都知道圆周率,圆周率的计算就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举例:圆周率

  第一阶段: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是取“周三径一”(即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

  第二阶段:东汉的张衡不满足于这个结果,用另外一种简便的方法算出来是约为3.162。

  第三阶段:魏晋时期的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一步一步把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得出的圆周率为3.1415和 3.1416这两个近似数值。

  第四阶段: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刘徽的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终于使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近似值3.1415926-3.1415927之间,在西方,这个成绩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于1593年取得的,比祖冲之要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第五阶段:1610年德国数学家柯伦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5位。1630年格林贝尔格利用新方法计算到小数点后39位。现在的科技能够算的更精准。

艺术也需要精益求精。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曾在几篇文章中专门谈到精益求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学书三问》中反问:自己的精品意识强吗?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等,又如中国书协举办的三名工程(名篇、名作、名家)书法展。其中,都涉及到贯穿着精益求精的艺术思想。艺术唯有精益求精才能在创作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出精品,才能成就经典,才能成为大家。

  • 不断超越

  这里所说的超越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超越他人,二是超越古人,三是超越自己。

  超越他人。是指超越你所从事的行业里的同道人,有个词叫做“出类拔萃”,就是指超越他人。孙过庭《书谱》中有句话叫做“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超越古人。当前有一种声音,认为在书法创作上,现代人永远不能超越古人。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当代书法家能超过古人吗?》,其中指出:“不能简单地说古人一定不如今人,也不能简单地说今人一定不能超过古人……当今书家要有这种志向、勇气和担当。……不要在乎自己最终能不能超过古人,更不要为自己超越不了古人而丧失信心,放弃自己的责任,败在起跑线上。”

  超越自己。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超越自己,可以理解为挖掘自己潜能,使自己发挥最好的水平;也可理解为在自己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就艺术而言,超越自己也涉及到这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通过读书、老师指点等多种渠道,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切入点,最终在创作上实现突破,第二方面是指在已经形成风格的基础上如何打破自己,继续前行。

结语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上面所讲的三则感言中所涉及的有关做人做事的理念,或者叫做道理,是我从艺几十年的领悟,同时,也是我做人做事的基准和原则。今天,同学们到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来学习,是经过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尽快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为之付出行动。同时要严于律己,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我希望四年后,在座的各位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今天的讲座(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