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疏星

   刊发时间:2012-08-01   作者:周俊杰

  一九九二年中国书协举办全国第五届书展, 作为全国展评委的张海先生因出访日本,不再参与评审,故可作为一般作者投稿参加评选、评奖。当时我们都在河南书协工作,大约是五月份的一天吧,张海先生拿一幅作品到我办公室征求意见,准备以此投稿。这是一张四尺对开横批的小字行草,文字内容为现代诗九首,写在台湾所产的宣纸上,纸质类似布纹。作品全部展开后, 我眼前猛然一亮,生发出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奇感觉:甚是雅、淡、润;灵动而略有涩意的线条在较为粗糙的纸上呈现出陈年佳纸所独有的润泽,以及只有深谙书道者才能体验出的那种令人惊悸和沉醉的微妙感觉;整体风格清健爽隽、气息畅达、轻柔妙曼且骨力洞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笑着说,这件既具传统功力又具浓郁新意的作品不仅能入选,且一定能获奖,否则, 那就是评委的眼光问题了。事后果然如我预测, 这件作品高票获了全国第五届书展大奖。二十年以来,那次关于此作的评论和预测,成为了一段令人倍感温馨的回忆和书坛佳话。

  张海先生可谓诸书体俱佳,而小字行草在其艺术生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当代书坛主攻行草者绝大多数为大字或中字,似小楷大小的行草书家恐凤毛麟角,至少在历届全国展及兰亭奖中还似乎未再见到第二家,这是因为,一来小行草难度甚大,如苏轼所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 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是指结体。而在用笔中显示出笔笔到位而又变化万端的效果则是需要多年修练方能达到的至境。张海对此深有感触, 他在一首自作诗中写道:『大宜严密小宽绰,盈丈经分须几何。和合因缘成法相,环肥燕瘦敢云多。』其二,小字行草由于需以内功取胜,故在评选中其第一感觉与震撼力会逊于大字行草,故以小字行草投稿者稀有。年轻人入道较晚,大字未写好,难于顾及小行草,虽有人涉猎,而功力则不济;老年人往往因目力、精力所限,难以在长篇小行草创作中做到气息畅达和笔笔到位,而张海在一九九二年正值盛年,功力精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小字行草独特风格的形成和获奖是其多年实践的必然结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张海在北京荣宝斋学习时,便用边角料写小字隶书和行草书,我曾见过一些那时及后来随意写出的小字作品,颇精美,我还抱着很大的兴趣临习过,以小见大,深感难度不小。以往我曾多次试验将鲁迅、茅盾等人手稿及数种汉碑、『二王』行草放至盈尺见方大小,仍然极出神采,张海小字隶书、行草书亦均如此,放大后仍甚耐看。一九九〇年『河南书法周』在京举办,张海写了一幅小字行草作品, 王学仲先生看后大加赞赏,认为很典雅、有书卷味,并鼓励他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走这条路的信心。他在另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自信:『少未知己老病眸,蝇头行草信难修。小家碧玉薄梳洗,我适其时占凤楼。』他还在关于自己作品的注解中表达了这层意思:『甚矣小草之难也,老者作此,困于自力,少者作此,未得机括,余则适逢其时也。自谓尚不失清雅俊逸,虽非夫人,亦非婢子,其小家碧玉乎?』

  看了多年张海先生小行草作品,一直未明了他何以写出如此风格,其出处在哪里,内中究竟糅进了多少家的养分。最近与先生交流,方知在写小行草之前,他不仅在怀素、王铎草书上下过大功夫,且又涉及『二王』之信札,如《十七帖》等,先贤们作品中的『使转纵横、畅达自如,以及顿挫的节奏、字形的结体都受他们的影响。』(引号内为张海语,下同)而这一切临池功夫不会白下,临写时也许感觉不到,而一旦运用到创作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功力沉淀在你的意识里,在适当的时候它就会表现出来。』加之张海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在融会各家时他会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修养等种种主体因素充分发挥出来,并以此统驭他从古人经典中所得到的那一切,他的隶书如此,篆书也如此, 而小字行草书更是如此。他说,他的小字行草书并非一开始就形成了时下的风格,『书法家的风格定位,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的设计发展,而是一个边探索边修正、趋利避害、披沙沥金的动态过程。重要的是不断探索思考,不怕遇挫折,不怕走弯路,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我们仔细欣赏其小字行草作品,其结体、用笔及神韵完全可与传统接轨,而从中又透出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才有的审美趋向,那些独具的简化结构、起伏顿挫的笔法,是张海的心电图,又仅仅属于张海个人所拥有。看似淡月疏星般轻柔的笔法中, 使人感受到一种内在倔强的骨力,正如张海的整个为人,待人的温和、处事的谦恭中有着一颗艺术上强烈的自信,他最心仪的一句话是徐悲鸿曾写过的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他以草书写后收入到多部作品集中,因此可作为欣赏、评价其小行草和其艺术思想的一把钥匙。

  我曾将他的小行草与古人信札作过比较, 昔日文人手札,由实用性始,信笔挥洒,不计工拙,出现了不少上乘之作。今日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用功能大大减退,倡而为之,应多为艺术形式之一计。张海小字行草,以追求独有的艺术形式美为出发点,他在书写与他人相异的作品中, 那独有的结体和律动感,使他享受着创造的欢乐。他的重心在于作品的神采、气韵与风格,而他所钟爱的种种经典古文,只不过是借以展示其艺术风采所依据的文本而已。倘若以手札之类某条标准去衡量他的小字行草,显然失于偏颇。

  五届国展获奖后,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探索被业内肯定毕竟是件好事。但他清醒地认识到: 『这仅仅是没有止境攀登的起点而已。』二十年中,他不敢有所懈怠,以小字行草书写的册页足以箱计。他的这些作品,大都有落款时间和书写地点,无论内地,还是境外,无论寒暑,还是节假日,时时未曾忘怀。这些作品,如果与相邻之年相比,变化似不明显,若将其一九九二年至今首末两端相比,变化还是相当显著:越到后来, 整体气息越加自如、老辣。

  近来张海先生整理了二十年来的小字行草作品,准备出版一本集子,我想,这既是他个人关于小字行草的总结,也给当代书坛和后人提供了一个欣赏、学习、研究的机会。我有幸,奉而为之写上一些文字,故先睹为快,拜读了全部作品,并得以向张海先生请教、与他交流,匆匆写了以上一些读后感,以求海内外专家郢斫。

二〇一二年八月一日于中州挥云斋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