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书创作自述》前言

   刊发时间:2012-06-20   作者:孙家正

  看到张海先生的《四体书创作自述》,使我想起怀素的《自叙帖》和沈尹默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怀素《自叙帖》不仅是经典的书法作品,而且也是怀素学书历程的重要文献。沈尹默撰写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文,把几个古代书家的学书经验进行梳理,以便后人从中得到启发。历代书家的学书经验本身就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是技进乎道的学理总结。我无意将张海的《四体书创作自述》与二者加以比较,但《四体书创作自述》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几年前,张海曾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等地举办“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和“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和创作成果受到了广泛好评。之后,有领导和同道建议,是否可以把数十年的学书历程做一梳理,以飨读者。没想到,经过三年的沉淀与酝酿,即将付梓的《四体书创作自述》稿本真的就呈现在我的面前。该书虽然是经验之谈,但却能够站在形而上的理论高度,对一些常见的问题给出富有哲理的回答。一位书法理论家读过样稿后写了四句话:论理深刻生动;文风通俗易懂;观点晓畅明白;内容丰富多彩。我觉得这样评价是比较贴切的。

  张海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隶书、行草、楷书、篆书四体兼擅,并且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融简帛、行草于隶,创造出具有很强书写意味的“草隶”,受到业界的肯定;他的一幅小字行草作品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中获得全国奖,得到评委的青睐;他的楷书取法魏碑,其用笔大刀阔斧,其结体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他的篆书满纸云烟,充满情趣。正因为如此,《四体书创作自述》便有了坚实的创作实践基础及切身的感悟,总而避免了空泛的议论。

  该书分门别类,就自己学习楷书、行草、隶书、篆书四种书体的过程、方法、创作心得和体会与读者做推心置腹的交流。同时,张海还把四体书创作置于书法历史的长河当中,对四种书体的特点、源流、创作现状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以独特的视角,探索四种书体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并身体力行寻求打通四种书体的路径。他的思考辩证深入,表达深入浅出。对于书法事业的发展,他的内心充满热情,而眼界也可谓深远高阔。从作者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关注与关心可以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和一片赤诚之心。

  该书图文并茂,选配了大量书法作品图片,其中有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也有张海自己的阶段性创作成果。作品的解读是人们探析作者创作心理的钥匙。这种形式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艺术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能够引导欣赏者较快进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由于历史较短,又没有更多的“经验”可资借鉴,许多工作要在探索之中向前推进,因而特别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视野。书协成立三十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书协的发展寄予厚望,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信心渐增。历届书协的领导和工作团队辛勤工作,和全国书法同仁一道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中国书协的会员人数越来越多,书法已经成为广受大众喜欢并积极参与的文艺门类,国内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张海是从基层逐步走上中国书协领导岗位的,他既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艺术家,又是一位资深的书法工作者、书法事业的领导者。他虽年逾古稀,仍然勤勤恳恳,孜孜以求。他把对书法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挚爱和追求化作工作的动力与责任,对当代书法的发展进行深刻思考。数年间,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了数篇有关书法事业发展的建设性的文章。实践证明,这些文章对书法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书法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书法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张海《四体书创作自述》中的创作泛论主题鲜明,蕴含真情。他把在当前书法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矛盾和焦点,以及社会上对书法领域存在的诸多误解,审慎选择了二十几个问题,一一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作者的剖析,澄清了一些观点,有助于把人们对书法艺术某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识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正确的方针,也是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反映。书法艺术也是历来如此。张海始终把自己作为书家一员列为争鸣之中。这种虚怀严谨的态度与求真务实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学术分科的细化以及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研究学科及研究者,应该说,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一门艺术、一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的支撑。书法理论研究专业及队伍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对于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书法艺术的普及以及对于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其作用已可见到。从宏观和长远来说,书法理论研究,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最有生命力的书法论断恰恰是那些能够诉诸实践的心得体会与精辟概括。蔡邕的《笔论》、王羲之的《笔势论》如此,孙过庭的《书谱》、苏东坡的《论书》如此,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更是如此。书法理论研究者,研究思路不妨更开阔一些,方向更广泛一些,关注当代更多一点,贴近创作更近一点。就当前来看,文艺理论研究紧贴文艺创作实际的文章似乎显得有些不足,这类文章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应在书法家及书法界倡导重视理论研究的学术精神。书法创作的流派纷呈精品叠出和书法研究的百家争鸣深入开展是书法艺术繁荣的标志。

  《四体书创作自述》是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的探索轨道和真情告白,是读者了解艺术家创作心路历程的钥匙。张海先生这些来自多年实践的体会和感悟,不仅对书法创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也会有所启迪。中国文联有十多个艺术家协会,每一个专业协会都有不少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就赫然,所走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在某一门类有杰出成就的大家,往往同时也是思想家,他们的经验、感悟以及由此升华的思想,与他们的实践成就一样,将成为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留赠后人。

(孙家正: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