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书法的文化维度

   刊发时间:2010-09-13   作者:曹 洋

  张海先生满足于且歌且行的书法生活。从偃师到郑州再到北京,他谱出一段又一段华美的人生乐章,从“墨海弄潮”到“创造力的发现”再到“如歌岁月”的书法展示,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的转身。他似乎总处于焦渴的状态,灵魂深处的呼唤,使他自觉地担当起宣扬文化的重任,于是他以勇往无前、舍我其谁的姿态,发起了一场由河南走向全国的声势浩大的书法运动。这场运动的意义在于把书斋里的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把原本属于精英阶层把玩的象牙之塔,变成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书法与大众的距离拉近了,这为书法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自然当代书法的成就记住了中原河南,记住了张海。

  同时深层的焦虑,让张海不停地追问自己,不断地拷问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难道仅仅充当一名作为组织者的书法家?不。他绝不满足于做一名优秀的组织者、策划者、活动家。他要在波澜壮阔的当代书法史上涂上自己浓浓的一笔。那淡淡的微笑遮蔽不了他的雄心,谦卑的言语掩盖不住他的鸿鹄之志。他不想让专门化、官员化戕害自己的艺术维度,到头来仅照别人的意志行事,或者只剩下总在众人面前评头论足的专长。他始终呵护着书法创作的兴奋感和发现感。

  设若以江南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看,张海的书法算不得美女子,但它是黄钟大吕,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丈夫。它愣生生地兀立在那里,告诉我们,除了秀美的江南采莲女外,还要许多形式的美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欣赏。当然这不是张海先生执拗地强加于我们,而是他作为中原文化之子对母亲真挚的回报,他的回报自然并不是为了向人宣示他的存在,更不是为了引起某种喧哗。他受惠于中原水土,受惠于青铜大鼎,受惠于河洛文化,受惠于唐宋遗风。中原文化哺育了他,他不会背叛她,他把中原文化的宽厚、刚烈、写意融进生命的血液。自明清以降,中原文化渐趋失落。但在新时期,以张海先生为代表的河南书家以“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 “怨而不言”的姿态,续写当代书坛的传奇。张海先生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在构建当代中原文化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书法审美形式展示、诠释、丰富了中原文化一个维度,同时他的这种赤子之心也扩展了自身书法的向度。在文化维度的多向性中,张海先生扩展了书法艺术空间。

  所有智者都懂得传统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并能从这传统中派生出现代意识。传统会使当代一切文化变得优雅起来,但如果一味地把传统当作一切的神灵,则又会丧失文化的亲和力。张海的书法并没有终结于传统的尽头,而是以此为始点,在传统书法的具体细节中向后转,为其现代性开启了另一个维度。他为我们解决书法文化的现代性、创造性提供了可能。张海书法的审美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肯定的外在,另一种是否定的内在,前者是传统的、整饬的,后者是破碎的、自由的、本质的。在张海书法的文化维度中,我们窥视到他坚贞不渝地保留着对传统的无限忠诚,他一如好客的主人以最热情的姿态,诚邀我们一道分享和重温传统文化的美好时光。他以我们耳熟能详的“蚕头燕尾”、“折股钗”、“屋漏痕”、“飞白”、“一波三折”等元素再现经典艺术魅力,这些审美形式消除了我们彼此的隔膜和陌生感。深厚的传统一直是东方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文化依靠、文化归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书法必定流入霸气、匪气、俗气的末路。张海先生深谙其危害,他在传统里不厌其烦的辛勤耕耘,用从最深沉的根部生长出来的果实为我们制作一道道精美的盛宴。他所展示黑白世界,与其说书法创作,不如说是在追溯文化。

  再看张海书法,不管是厚实肃穆的隶书,还是灵动绰约的草隶、草篆、小草,其基本形态是整饬的,仍然以方块为主,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这种艺术形式是数千年封建秩序在文化艺术上的折射,方方正正似乎已成为文化身份的标志,他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儒雅,代表了一种祥和,张海先生不会逃脱这个文化母体,当然不会逃逸,甚至还有些偏爱,于是他将它坚守下来。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古典的形式譬如台阁体、馆阁体,那样的匀称、平衡已成为窒息个性、消弭想象的僵尸。张海在肯定文化的同时不断诘难,不断探索,他用飞白、枯笔、搅笔、焦墨、墨团在一个小小方块字中搅动、厮杀,于是每一个汉字都成为具有喜怒哀乐的个体。在张海先生长锋硬毫的指挥下,外表方正平静的它们灵魂复苏了,它们可以仰天大笑,它们可以长歌当哭,也可临风倾诉,卧石听泉。这是张海人生的外化,青丝变白发,百岁光阴为化蝶,本质的力量打破了方正的枷锁。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及其和解,看到人性的梦幻和澎湃激情的内化,看到几千年专制文化的瓦解与重建,这样审美形式所创作的奇迹描绘出另一个维度,即现代文化的存在。

  这种文化的存在适应了时代的审美需求,他是一种艺术的立场、一种人性的张扬和对个体的尊重,它充满了探索和自我否定的精神。艺术是文化的代言人。在张海书法传统与现代文化维度中,他的文化姿态是坚定的调和者,他总是以沉默的力量让周遭偏见的声音沉静下来,然后屏气凝神谛听文化的回音。但他并不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在寂静的暗夜中增长“否定的力量”,继续挖掘书法的潜能,他甚至用最原始的笔触试图在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领域,重新解放理性和想象,他为我们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再次被尊贵而提供了一种可能,这使喧闹的当代书坛忽然醒悟:文化该由我们来担当。

  从这个意义看,张海先生完成了由一个书家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