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笔墨映照时代

来源:党建杂志   刊发时间:2017-02-23   作者:翁淮南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在学校写大海报,到成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40年间不断回应时代的呼唤,给当代书坛带来诸多新亮点新景观。

 

一、一厘米要走多少年

“你实现超越了吗?”每天看到窗外马路上怀揣不同梦想一直向前走的行人,张海会这样问自己。在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艺术高度奠定后的一千多年间,超越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家应有的信念,更是艺术家的崇高责任。

“书法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点点突破,就算成功了。以跳高为例,若世界纪录是2.40米,你能跳2.41米,就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张海的观点,如今被书法界称为“一厘米”理论。

“一厘米”要走多少年?张海没有去细算过,但他一直在用笔墨回答。从小学四年级写大海报到1980年隶书第一次在河南省书展获奖,张海走了20年。他并不满足,他开始学习汉简。10年后,一种把草书和隶书水乳交融的“草隶”横空出世。

当草隶成为张海书法艺术的名片后,他探索的目光又转向了行草书,而且是难度很高的小行草。1992年他第一次用小行草作品投稿。之前,曾有人劝他不要冒这个险,作为已经在隶书上卓有成就名满书界的书家,万一落选会影响名声。但结果是,张海的行草书以最高票数获得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小行草彰显功力,但缺乏展示的效果,他把小字写大,又是一个10年。2003年,他创作出了四条屏《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八尺的作品,跟小行草字的风格迥然不同,这种字体被中国当代书界誉为“破锋行草书”。

至此,张海以独具一格的原创“草隶书”和“破锋行草书”成为当代书界一个参照座标。评论家认为,他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技法体系和风格模式,填补了书法史的空白。他拓展了书法审美境界,并承载了一种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

岁月的列车载着张海很快进入了古稀之年。老人张海已感到睡觉少了。每当夜深人静时,功成名就的他仍常反思:我耐得住寂寞了吗?他深知,超越需要远离功利,他坚持不断修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并把知识升华为智慧。

“我始终不相信精品佳作产生于不经意间,艺术创作是呕心沥血的艰苦劳动。”为了一件作品,张海常常会茶不思、食不进,停掉电话,谢绝社交,斗室自囚,一遍遍地推敲修正,并试图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

“‘一厘米’既近又远,是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今天,张海对楷书和篆书这两种创新困难的书体的探索还在进行,他希望自己在楷书的发展上能向前再走“一厘米”。

当代的艺术,大概没有几人敢说已经超越前人的话,然而,“我们这种勇气却不能没有”,张海这样说。

 

二、当代的王羲之在哪里

 一次,张海在香港进行书法交流,在数十名书法家、学者、媒体朋友座谈会时,有记者请他作答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有没有可能超越王羲之、颜真卿?”

其实,张海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他深知,王羲之、颜真卿他们都是一个时代标识巅峰,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高度。近几十年来,当代书坛现状和我们期待的群峰参天、震古铄今的局面仍有一定的距离。

“然而,大师都有时代性。一味地按照王羲之、颜真卿的标准和范式去评判当代书法或者后来的书法,那将永远不会超越。”为此,张海建议一些理论家对有关问题作深入研究探讨,以求理论上的突破,并在前人的标准之外“杀出一条血路”,能够客观公允合理衡量评判。同时,他也在《光明日报》著文《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提出书法大家要映照时代、要表现个性、要有开创性等见解,引起学界关注。

作为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书法组织者,张海曾在河南省书协主持工作20余年,使河南跃升为书法大省。今天,在中国书协主席位置上,他仍以富有创意的系列举措,不时给书法界发展以推动。

他提出着力构建高素质的书法人才队伍,为大师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如按书体设置专业委员会,在重要展览评选中建立监督机制;建立书法发展基金会,关注妇女和青少年,推进书法进校园;倡导关注西部、关注老年、关注书法弱势群体,倡导实施理论课题申报,为有培养前途的作者成长创造条件。建立系列化、多样化的社会评价体系,提升有百万之众的中国书法大军。 

 “代表作”理论是张海主席的一贯主张。他提出,“书法大师和经典代表作密不可分。比如王羲之有《兰亭序》、颜真卿有《祭侄稿》,而近现代的书法大家们的代表作太少,人们只能说某某字写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艺术形象会日渐衰微”。

去年底再次当选中国书协主席后,张海积极推进书法界的“名家、名篇、名作”工程。评选年度佳作,他亲自起草评选条例,按照张主席的设想,每年评出10件精品, 5年就会出50件,再经过时间的筛选,也许能给后人留几件经典。“哪怕有一两件经典传世也足矣”,说这话时,张海眼中充满期待。

“我们恰逢盛世。中国书坛拥有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我想,这是一个应该而且能够出书法大师的伟大时代。”张海自信地说。

 

三、我们离世界有多远

当2011新年的钟声在古老华夏大地回荡之际,中国在世界建立起了320个孔子学院。那天晚上,张海回望桌上厚厚的书法作品集,一脸的欣慰:这意味着中国书法对外传播也至少拥有了320个基地。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书法这种历来在较为封闭的文化环境中演进的传统艺术,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何应对具备完整体系和抽象品格的西方美学的拷问?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增强中国软实力?这些都是作为书协主席的张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记得第一次出访欧洲和当地艺术家交流时,他开始曾担心非汉语的西方人看不懂书法。但现场创作时,他依然激情四射,笔随意转。浓、淡、干、湿、枯、润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演奏一首优美交响曲。

后来,在英国访问时,一位画家看到张海笔下多姿多态、生机勃发的书法作品,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激动地说,我依稀听到了来自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高贵的旋律。

人类对美的感悟是相通的!很快,张海和中国书协的同仁们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作了一系列规划,组织启动了中国书法环球行,每年组织一批书法家组成的团队环球交流,最初从东亚、南亚华文圈,然后向非华文圈拓展。从八十年代开始他本人也10多次到日本、后到法国、英国、芬兰、挪威、德国等多个国家举办书法展或交流访问。

法国赛纳河畔,风光旖旎。漫步河边,他发现,摩登青年的服装上竟有汉字书法,甚至一些装饰上也有汉字符号。随同的人员告诉他,书法正悄然成为巴黎的一个时尚元素。

“书法要真正走向世界,应培养遍布全球的中国书法‘发烧友’。”今年,他希望组织落实理论家编写通俗易懂的《中国书法读本》,翻译成多国文字,以生动的故事介绍中国书法。同时,依托遍布全球的几百所孔子学院,培养外国书法爱好者。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早已成了书法“发烧友”。

“书法对外文化传播,不能忽视市场价值”。张海在去欧美等一些国家参展时发现,西方艺术品价格是东方艺术品的百位甚至千倍之多。不少人为此感到愤愤不平。对此,他希望鼓励有关人员探索与世界书画市场接轨的路径,并通过书法引入市场机制等,把中国书法作品的价格提到它应有的高度。与此同时,汉字书法也随着广告、商标、企业形象走向海外市场,在赚得外币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天涯咫尺。如今,汉字书法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成为沟通人们思想的优美中华符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