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先生书法展的创造性及在当代书坛具有的重要意义

   刊发时间:2010-10-08   作者:刘宗超

  我主要谈两点:张海先生书法展的创造性;张海先生在当代书坛具有的重要意义。

  首先,张海书法展给我的印象是正大而独特

  正大者,是说张海书法的慷慨大气,雄强率真,端端正正,不拘小节。展览的作品基本为白纸黑字,极少使用色纸,未有拼贴做旧之法,也未用当前国展中五花八门的新奇形式。书写内容皆为刚健有为的诗词内容,或自撰对联,绝无小气、低糜之音。独特者,是说张海书法的创造性。我认为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独特体式和独特笔法。独特体式表现在张海书法所形成的独特面貌。张海先生诸体皆攻,均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格。但诸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八十年代既已形成的“草隶”“草篆”和近年完善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破锋行草书”。以前看到的多是他作品的印刷品,在展览中首次看到那么多精彩原作,只有看原作的时候,才能看到具体的运笔运墨之妙,很震撼,很独特。

  张海草书气象浑朴莽苍,老笔纷披,酣畅淋漓,墨气四溢;细看则丝丝入扣,牵丝掷地有声,锋散而神聚。他巧妙运用了毛笔在行笔中出现的随机状态,笔锋化一为多,一往而下,虚散空灵,有不可重复之妙。其“破锋”笔法之妙,有形又无形,全以气运。笔法的纷披挥洒之处,颇有复杂情趣和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向,面对原作使人浮想联翩。这一行草书的独特意象属于张海书法的独创。张海展览中的行草书《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八尺四条屏)就是一件难得的经典之作。

  从“草隶”到“破锋行草书”,标志者张海书法独特笔法已经形成。张海笔法来自传统又形成了鲜明的自我风格,是对书法传统的突破和补充。书法的“一画”之变是书家独特书风形成的最根本标志,有造就的书法大家无不苦心经营着手中的这一条“线”。在近现代行草书创作领域,一些优秀书家均以特立独行的创造性惊世骇俗。例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行草书具有金戈铁马般的豪气,林散之行草书具有仙风道骨般的散淡情怀,沙孟海晚年行草书老笔纷披、雄浑老辣,现在沈鹏先生的行草书遒厚华兹。张海的“破锋”笔法以“质”“实”“散”为特色,无疑也是超越传统的。那些个性独特的笔法,往往一开始受到人们的置疑,而最终又成为了新的传统。对张海笔法的创造性,我们应当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

  我要谈的第二点是:张海书法在当今书坛具有独特意义。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书法发展过程中,张海先生是一位与时代同步并且领潮流之先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书法家,也同时是一位出色的书法组织者,他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不时给书法界以影响。

  我在研究“共和国书法六十年”的项目中,把改革开放30年的书法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狂飙突进——回归传统——重温经典,三个阶段对应者三个十年。也就是说,当代书坛在经过狂飙突进的1980年代的展赛运动之后,总的趋势是不断学习传统和深入传统,是学习经典和不断重温经典。在这个大的历史潮流中,张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个案。在八十年代,他带领河南书协创造了“墨海弄潮”的辉煌;在九十年代,他倡导了“让我们沉下来”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代表作”思想;在近十年,尤其是他领军书界以来,倡导了“和谐书坛”、“经典与大家”的理性思考。总体而言,当代书法已经进入“重温经典”的阶段,但远未达到创造经典的阶段。书法现代探索的一蹶不振,书法理论的萧条,更使书法创变缺失了“原创性”,而张海书法的创造性和理性思考,标领了书坛风气,无疑给书法发展以强有力的启示作用。

  张海先生在创作上一直不断精进,不断创新,最后我以张海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发言的结束,他认为: “永远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沉浮,这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才是艺术创造活力的体现。”(《学书三题》)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