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典型在 笔下新意出

   刊发时间:2010-10-08   作者:李庶民

  书坛关注张海,关注张海的创作,其中涉及他的草隶与行书的评论较多,在这里,我想谈谈他的篆书。

  我赞成2009年第5期《中国书法通讯》刊登的记者所写的通讯《“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隆重开幕》一文中提到的观点:“篆书在他并非主要的书体,但所取得的成就不逊于当代一些专擅篆书者。其结体主要取自小篆,而用笔却以大篆笔法为之,并充满草意。加之独特的用墨,故其篆书显得苍涩,老辣而高古,且不乏灵动之气”。

  当然,草隶是张海先生兼善的诸体中的代表性书体,风格独具的草隶是与张海先生的书家形象分不开的。个中原由不仅仅是其草隶创作的格调、品位、技法与其创作作品所达到的时代高度;更因为他于草隶在当今书坛开一代风气,领时代之先。张海先生汲古得新,经典汉碑和出土简牍融汇贯通,合石刻隶书与简牍墨迹纳入与时俱进的创造视野,集隶体篆势楷情草韵于笔下,使古老的隶书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追求变而化之,遂以草隶之称风行天下。故草隶为张海先生书风的当然代表。如果单就其篆、隶、楷、行、草诸体的风格构建、审美品格与创作水准而言,其篆书不但毫不逊色,甚或在某些方面超过其它书体的创作。

  2004年2月,我在致张海先生的一封信中,曾谈到对其篆书的感受:“先生艺弘学深,超诸独见,故出手便高,即如不多作之篆书,品位不在隶书之下,以拙见或意在隶书之上,风神洒落,超绝尘俗。”我在2005年写的《斫轮同扁运斤希郢——读张海书法作品一得》(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5日)一文中曾经说过:“其篆书早年为小篆结构,汉篆形态,点画舒缓,优雅自如,左右错落,略呈欹侧之势。近年所作,趋向蜾扁篆法,以横阔结体,以纵画取势,态势活泼,点画劲健,用笔老辣,舒卷自如。其笔墨洒脱,表于浓淡枯湿变化之中;意古境新,见于瘦蛟蟠树伸屈之处。”在参观了“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展出的作品后,我对以前的认识更加自信,他的篆书创作,在保持着原来的风格诉求中,更加神气冲爽,闳放浩荡。在参观展览及品读了作品集之后,我撰写了《西湖清和翰墨香——“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观后肤谈》一文,其中说道:“依我之见,张海的篆书写得非同寻常,并直接影响到其草书的品位。……当我在西湖美术馆展厅中见到张海篆书新作时,更加坚定了我此前(指2005年)的判断,尤其是篆书斗方《宋·李珏<木兰花慢·寄豫章故人>上阕》、对联《登海·萧散》等,激昂清风,陶冶和气,脱略凡近,直造高妙。”这次展览中,篆书占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却是张海先生近年篆书在技法上力求突破的一个缩影。条幅《清·释敬安<题寒江钓雪图>》清旷蕴朗,舒卷从容,于用笔中侧变化中寓行草意味,搭接活脱,映照绵密。惟“冷”字误书为“泠”字。条屏《唐诗四首》共四幅,用笔用墨皆有块视三山,杯看五湖之概。豪放快意,疏宕奇纵,用笔之轻重、疾涩、中侧、藏露、腴枯、转折等穷抉变化;结体之粘并开合,疏密敛舒、主辅照应等险夷得中;虽多逸笔而篆意纯粹,点画似信手却能详而不芜,令人有典型豁焉在胸,下笔锻练精确之叹。对联《世曼·岁寒》结体因字立形,形随势出,用笔露多于藏,谐多于庄;墨块的凝结与破锋散毫形成了强烈对比,墨色细腻的色阶变化与肌理的微妙展观增强了字的空间节奏感与时间顺序感。心机自得,气象悠然,“详而静”的篆书,有了“简而动”的意蕴。

  作为当今书坛德艺双馨的主流代表书家群,是中国书法历史地走向现代的民族脊梁。张海先生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以其理论与创作之双楫,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故其呼唤经典与大家,倡导代表作,以其一厘米论阐释和见证了他自身的艺术人生。前人曰:“士所以异于人者,以义理养心志,以学问养才能,以德养身,以名位养功业,以道养天下,以政养民,以著述养万世。”(《全元文》卷七九九)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精英,诚然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但正心诚意,修身勤政,爱民为国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古今一致的。张海先生质心文思,德才兼备,领导、团结中国书协一班人马努力奋进,创建了繁荣和谐、创新有为的当今书坛大好局面,诚可喜可贺!愿张海先生健康长寿,艺术长青,继续其“人书俱老对斜晖,”“仍将余力探几微”的艺术实践,作好出经典、出大家的领头人!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