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观后肤谈

   刊发时间:2010-05-29   作者:李庶民

西湖清和翰墨香

——《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观后肤谈

  关注当今中国书坛,不能不关注张海;关注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不能不关注张海。

  仅有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也不足以成就张海;仅有敏锐的哲思,亦不足以成就张海;仅有书学理论的阐释高度,也不足以成就张海;仅有诸体皆工的书法创作,亦不足以成就张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敏锐洞见的思想,高屋建瓴的书学理论,兼善诸体而于草隶开一代风气,再加上超逾时流的人品,有目共睹的业绩,众望所归的威信,铸就了今日的张海,使其成为当今书坛的一面旗帜,成为当今书坛的领军人物。《美术报》记者蔡树农笔犀利,慎许可,然其评价张海时,有一段话说得颇恰切:“作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没有停留于忧患、无奈,而是殚精竭虑,力所能及地推动了有益书法健康发展的改革并充分阐释了他的书法理想。”(2009年4月25日《美术报》蔡树农《张海下江南》)。作为肩负重任的中国书协主席,能够在短短的几年任期中“推动了有益书法健康发展的改革”,同时还要在百忙之中以其哲思、诗心、史慧、书德“充分阐释了他的书法理想”,非大家手笔,谈何容易!

  作为中国当代书坛主流书法的代表书家,张海的书法创作颇有典型意义。张海工真、草、隶、篆、行诸体,其行书《钱仲联等诗词九首》早在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就获得过全国奖。依我之见,张海的篆书写得非同寻常,并直接影响到其草书的品位。我曾在《斫轮同扁运斤希郢——读张海书法作品一得》一文中说道:“其篆书早年为小篆结构,汉篆形态,点画舒缓,优雅自如,左右错落,略呈欹侧之势。近年所作,趋向蜾扁篆法,以横阔结体,以纵画取势;态势活泼,点画劲健,用笔老辣,舒卷自如。其笔墨洒脱,表于浓淡枯湿变化之中;意古境新,见于瘦蛟蟠树伸屈之处。”(2005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时值清和之月,当我在西湖美术馆展厅中见到张海篆书新作时,更加坚定了我此前的判断,尤其是斗方《宋·李珏〈木兰花慢·寄豫章故人〉上 》,对联“登临·萧散”等,激昂清风,陶冶和气,脱略凡近,直造高妙。尽管我特喜其篆书,尽管其行书曾得过全国最高奖,尽管其草书足可以与其行书比肩,但是,最能代表张海书家形象而举世公认的仍然是其隶书,之所以如此,乃因其草隶度越百家而开一代之风气。还有深一层原因,在于张海不仅仅止于草隶借古开今的创新探索,还在于其对草隶在当代嬗变、发展及其美学意义有着独到的理论阐释与不断的理想追寻。他曾说:“草隶把汉隶、汉简、行草书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以汉隶为本,捺取汉简,个别点画用行草书加以调整,有其明显的特征和新面目。在人们多以临摹汉简为能事的时期,应该说,草隶的出现是可贵的。”(《张海书法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有了理论的深度,又有着创作的高度,双楫并驾,故能领风气之先。

  张海任中国书协主席后,以其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使本届中国书协成为团结亲民的一届领导集体。书法创作百花竞放,学术研究百家齐鸣,和谐书坛构建蔚然大观。在繁忙的组织、展览、理论研究、社会公益等诸多活动的缠绕中,张海的书法创作并没有出现之前曾令人担心过的退步,而是坚实地实践着他的“一厘米论”与“代表作”思想,在理论的建树与创作的实践中,每年都有新的构想、新的作品、新的成果去验证其“书法理想”。“一厘米论”、 “代表作”思想,是其颇具时代特点的书学主张,同时也是其书法创新的审美自觉。“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中的新作,无论八尺巨屏,还是尺幅扇面;无论擘窠大字,还是千言细书,都见证了张海在篆、隶、楷、行、草诸体近年来突破自我的新高度。其草隶更见抒情达意,言简涵深。结构的简略,行草笔法的比重加大,长锋硬毫在纸上运动中的细节显现,提按绞转,捻连揜搏,追光蹑影,极尽变化。汉魏气度,古风今律,碑法简意,行韵草势融为一体,涵熔诸体,博综气象,香象渡河,蝉蜕龙变。读者只须于六尺隶书条屏《文天祥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中的“龙”、“有”、“杰”等字,八尺隶书条屏《自作诗四首》中的“风”、“峻”、“惜”、“戏”等字中析之,便见端倪,亦证得其“毫枯锋破到轻烟”、“篆隶风神行草趣”之旨意。张海草隶得大气象而于细节处造妙入微,正是“致广大,尽精微”者!我在《想初盘礡落笔时毫端已与心机化——张海隶书崖略》一文中说过:近读张海先生新作,“一种异样的感觉扑面而来,神度凌厉,寄兴弘阔,气完体充,意丰韵盛,整体有山崖峙耸,不见涯涘之感,……用笔更为恣肆毫放,朗烈骏蒙;……行笔的中侧变化在毫锋的使转中速度更显急骤跳宕;隶书中典型的雁尾笔法几乎见不到了,而牵丝飞白,映带呼应使气息与脉络更加绵密萦回,……这种奇趣异势,也使作品多了几分野逸与狂放。书法的破体出新趋势,已成为当代书法个性语言与风格构建的突破点与生长点,张海草隶新作,是其‘代表作’与‘一厘米论’书学思想的新的实践,必将会给当代书坛以新的启迪。(《佳作解析——张海隶书宋词五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2008年7月,张海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一文,提出了经典和大家这个“新时代的课题”,认为“当今时代应当是出现经典和大家的时代”,“当代书法艺术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努力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大家,以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短短半年中,各专业报刊先后发表讨论文章40多篇,并结集出版《时代的呼唤——关于书法经典与大家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足见其影响深广。这一方面缘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缘于社会精英忧患意识在当代书坛的反映。当年徐复观提出“忧患意识”时指出:“忧患意识”是中国文人“欲以已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是人对自己行为的谨慎与努力”。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一种基于对人生和宇宙的透彻了解、并为理想之实现而动心忍性的智慧,或者说,是融合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于一身的理性精神。”(参见庞朴《蓟门散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创造力的实现”是沈鹏于1995年评论张海书法时提出来的,是对张海书法人生的洞彻解读,也是对当代书坛的期望。沈鹏说:“聪慧的张海懂得思维定式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懂得稳定性与寻找新鲜感的一致性,懂得从大处博观与从小处求精的辩证关系。……我深信张海的‘有一定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因他的自信与谦虚、豁达与勤谨不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西中文主编《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张海外若沈默,内怀智用,质实自信,才宏学博。他曾说过:“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足见其高简谦逊之心性而寓智者之思。老子说:“不自伐,故有功”。创造力的实现,属于张海;也属于有志于创造新的经典,“以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代书坛。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