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先生书法艺术品格略议

   刊发时间:2010-10-08   作者:黄修珠

风骨崚嶒,盛世气象

——张海先生书法艺术品格略议

  近日读《文心雕龙》,颇喜其“风骨论”,窃思其虽言文章,然与书法一道何尝有异。适逢“岁月如歌”——张海书法作品展于4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又一次闪亮登场,书法界即将再次掀起一场关于“张家样”草隶书风的热议之潮。愚见以为,先生大作,虽未能称尽善尽美,然万豪齐力,笔挟风雨,风骨凛然,凸显出一派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让我又想起刘勰关于风骨的阐发。

  众皆知彦和之《文心雕龙》乃中国文论史上的巨著,其在风骨论中,要求以情纬文,重在风骨,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树骨”“含风”,既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又要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风骨”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审美标准,即以今日观之,仍不失为妙论。因此,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成就之一”(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10,本文所引述除注明外多自此书)。

  刘氏之论,首先让人联想到与人物品藻的密切关系。刘邵《人物志,八观》:“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骨即骨相、体格,气指精神状态即人之风度神采。在人物品评中“‘风’用来指精神气质方面,用以形容一个人的神情,‘骨’用来指形体状态”;

  其次,和六朝书画批评之间的相互借鉴(当然,文艺批评中的风骨论应该都源于人物品评)。六朝画论中,风骨范畴引入较早,顾恺之论画,已多处使用“骨”的概念,谢赫“六法”之一即有“骨法用笔”。“可以说,在书画理论中,风,作为情趣风貌以至气韵来使用的。骨,则侧重于作为笔力刚健的含义来使用,这样一种用法,以后在中国的绘画理论中被普遍地接受,评论一件作品,往往以无骨称其笔力之柔弱”(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书法批评中更是如此,王僧虔论书推重笔力,论张芝、索靖等“唯见其笔力惊绝耳”,“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论王献之“骨势不若父,而媚趣过之”。笔力、骨势即骨力,媚趣即“风”,“骨气为内质,媚好为外表”(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可见,风骨论是六朝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的、共通的审美理想。就文学作品言之,风,指辞意条贯,文气畅达,“是浓郁的充满力量的感情的感染力”;骨,“指由结构严密的言辞表现的事义所具有的力量”。而就书法作品言之,风,指笔势贯通,行云流水,具有流动之美感,骨,指点画充实,有沉着之力度,二者一质实,一性虚,二者兼得即所谓“沉着痛快”之意。

  总之,风骨之美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相互映发,理应成为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里的一项“高尚”标准。尤其在书法审美范畴里,私见以为,推重风骨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因为,就个体而言,书如其人,书风源于人之内在品质,就时代而言,一代人有一代人之书,时代书风是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的映射与体现。返观书法史可知,以风骨为时代精神往往是盛世气象的表征。

  秦汉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由确立而蒸蒸日上的时期。汉人之书,且不论碑版刻石之或精严整饬,或宽博开张,即便尺牍简札,虽字形小若黍米者,迫而察之,其点画波拂笔势往来,皆弛张有度,敛纵裕如,字里行间充满一种骨梗特立、外放开拓的精神风貌,虽出自普通人之手,皆有风骨可观,此非盛世之征而何?魏晋时期,胜手云出,尽皆“体韵遒举,风采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谢赫语),风骨独具,自不待言。南朝偏安江左,文采风流未坠于地,然多流媚,骨格恨少,偏安所致也,而北朝之书严峻整饬,骨格奇峭,多雄肆野逸而少“风”韵,因南北分治,故树骨含风不能兼得。隋唐时期,文治武功,海内一统,南风北骨,融而合之,故唐人之书有口皆碑,有浪漫之精神,外放之性格,此亦盛世之风骨也。宋元以下多因国势孱弱,字体风格不能有往日之气象,降至晚明,貌似豪宕感激,开张奇异,实则内涵躁动狂乱之气,此末世之征也。清以来作为主流之馆阁体,纵字大如斗,笔粗如椽,也掩盖不了内在羸弱、肥软无骨的萎靡气象,风骨何在?“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之奇”早已成昔日之梦,故云书关乎国运不为无由也。

  因此,在书法审美中倡导风骨,从某种程度上将会起到重塑或移易民族精神的作用,其功用不可谓不大。

  然而,对创造个体而言,风骨之美的实现需要天人合一,即天然资质加之主体实践。先天不可追,后天尚有为,书法家若欲求风骨之美首先要在书法实践中强化对书法本体特征即书写性之认识。

  书写性即是要求书写时用笔果敢精确,如执兵入阵,空中摇动,骋其笔势,达到恣意挥洒、畅通无碍的自由状态,此“奋斫之理”(张怀瓘语)也。然欲致此,须提高审美修养,提升审美层次,在书法审美认知过程中剔除非书法因素的影响,如对所谓古拙、荒率等毫无技巧可言、偶具“小情趣”的非经典性范本的膜拜和追捧,对迟涩、斑驳、残损等由于工艺制作而非书写所致的所谓金石气等特殊的“美术效果”之审美认同等。

  此外,书法创作中对风骨之美的体现除要求创作主体必备长期的实践积累外,而且要求在创作过程中“饱含浓郁的充满力量的感情”,以期作品能“风”动观者之思,获得足以移人之情的艺术感染力,如此则风骨自不期而至。

  我们看张海先生的书法。先生是当代书坛墨海弄潮的领军人物,纵横翰墨场近半个世纪,他的思想、个人能力及人格魅力世有公论,亦非我辈后学所能评述,作为书法爱好者,仅就其书而言,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其书体全面,篆隶草行,均以隶势统而帅之,尤其代表风格之草隶,颇得汉人之精神,纵横捭阖,笔势凌厉,刷掠奋迅,势如破竹,“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宛如摧枯拉朽一般,老而弥健,毫无衰颓靡弱、忸怩造作之态,直觉铁骨铮铮又不乏遒媚之致,体现出鲜明的书写性、写意性;其次,无论短笺长卷,饱含激情,一气呵成,神完气足,整体呈现出一种酣畅淋漓、正大清刚之气象,以此观之,先生之书,风骨独具。

  当今之世,书法发展正随民族复兴而日趋活跃,张海先生为书坛之领袖,当为屹立于时代之杰出代表,其躬身实践,笔歌墨舞,奏响的正是风骨崚嶒的盛世强音。人生有涯,时不我与,理应乘时而动,登高再呼,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引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学审美观,使全社会的书法理念彻底摆脱浮躁、低俗甚至庸俗的审美取向之干扰,推进书法创作真正走向繁荣。时代呼唤经典,时代呼唤大家,这是时代赋予张海先生的历史担当,同时也是他的书法实践给予我们的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启迪。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