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时节动京城 关于“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

   刊发时间:2010-05-10   作者:孟会祥

 

4月30日,北京正值百花吐艳,迎春花和桃花将彤黄和粉红恣意染上街道,而“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犹如洛阳牡丹,怒放中国美术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无论是作为久负盛名的书法家、成就卓越的书法组织活动家,还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为行文方便,作为评论对象,以下不加尊称)都无疑是书法界、文艺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物。他的展览,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展览盛况空前,嘉宾如云。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机关领导人,中国书协官员,各省、市、自治区书协及行业书协官员,社会和书法专业传媒人士,海外书法团体代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从海内外聚集中国美术馆,来共同完成开幕式的隆重盛大。无意之间,这次展览的开幕式,成了中国乃至国际书法界的聚会联欢。当然,展览的主体是作品,张海全面展示了他的创作成果,而所有来宾和观众,也就借此机会,一观张海创作的全貌,享受顶尖高手的书法饕餮盛宴。张海五体兼擅的创作成就,有目共睹,这里不再细述。而这次展览,于其说是一次个人书法展览,实际上是一次贯彻了时代精神、艺术理念和学术探索的综合性的书法活动。以这次为契机,还给我们带来若干思考。

其一,三地巡展为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这次展览是在去年张海杭州、上海、南京三地巡展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三次相比,盛况逾前,作品也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增加了一些过去创作的精品力作。巡展的巨大成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个创作成就卓越的老书法家,张海五体俱备的书法创作成果,是展览成功的基础,也是最引人关注的因素。

其次,作为中国书协主席举办个人作品巡展,可谓前所未有。也许按一般思路,个人展览不免有宣传甚至炒作的动机,而身为中国书协主席,实在已经没有宣传乃至广告的需求。他的功力、才情,使他数十年一直引领创作潮流,在书法界乃至社会各界受到广泛的赞扬;以他的成就、资历和职位,也使得他的作品一直受到市场的高度追捧和藏家的认可。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不惜耗费大量精力,就有了更深广的指向。作为中国书协主席举办巡展,应该有一种态度的宣示,一种率先垂范的意义。作为一个书法家,他的作品与学术思想要在展览中形成印证。实际的效果是,数十年笔耕不辍、勇猛精进的书法实践,节节印证了“一厘米论”、“代表作论”、“学书三问”、“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等一系列思想。深刻的思想与精彩的作品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舍展览这种形式,无以形成这样立体、直观的展示。同时,作为杰出的书法组织活动家,提高书法在社会中的关注度和地位,提高书法家在社会中的关注度和地位,一直是张海期期以求的目标。如果说在河南工作期间,他以一己之力,并率领团队,造就了河南书坛的形象,改变了不少书法家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那么,在荣膺中国书协主席之后,他要面临的将是更巨大的任务。在中国书法、篆刻申遗,国际书法联合会北京办公,中国书法环球行,中国书法进万家等重大活动中,张海无疑发挥了独到而重要的作用,这是荦荦大者;同时,他个人的书法展览,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中引起了轰动效应,也无疑彰显了一个书法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与意义。作为当代书法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他需要这样勇于担当。

就作品展示方式来看,三地巡展包括此次“岁月如歌”展,也是颇费匠心的。张海的艺术精神基于汉魏,堂皇正大是其基本的审美诉求。形式与内容统一,他的作品一色素纸,朴素庄重,绝无俗艳小巧的粉饰。装裱方式则一律以方框的形式,期与现代建筑能够融为一体。

三地巡展结束后,在京举办了高规格的研讨会。数十位专家学者从在不同的角度,对三地巡展、对张海的组织、学术和创作贡献进行了全面的研讨,总结了展览的意义,也为当代书法展览的走向,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其二,策展的精细科学,使这次展览成为书法展览的范式。

正是在巡展的基础上,在首都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获得了社会、学术、艺术意义的超越。

正如展览介绍中所说,这次展览有诸多新的构思:

(1)展览区设立了“观众签名墙”。参观者无论业内业外,也不论年幼年长,都有机会留下“岁月如歌”四个字和自己的签名。这种展览者和参观者互动的形式为同类展览中所仅见。

(2)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中厅和东、西厅共三个展厅展出,每个展厅都有各自的主题。其中综合厅展出的是四种书体的基本面貌,其他展厅分别为隶书楷书厅、行草篆书厅。各厅展品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展示了张海先生书法艺术的不同侧面。

(3)展厅中随作品展示的,还有一些作品的创作说明。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构思,创作过程,对作品的感受以及作者就书法创作有关问题的见解。作者意在以这种形式,增加与观众的交流互动。

(4)展览前言打破以往由主办单位作例行介绍的俗套,而以张海先生的一首散文诗《岁月如歌》作为前言。这种新颖的形式也是其他展览中所没有过的。在诗中,张海先生以深情的笔触,饱满的热情,真诚地讴歌生活、讴歌书法艺术,充分表现了一个老艺术家的宽广襟怀和真挚感情。

综合起来,这次展览的意义可概述如次:

(1)以中国书协主席的身份举办展览,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客观上提高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关注度,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综合展及分书体展厅的布展方式,尤其是配合创作自解,充分贴近作者的创作理路,展示了当代专业书法家对各体书法创作的思考和实践,不仅体现了张海的创作成就,对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也启示良多。

(3)散文诗形式的前言、后记,感情真挚,语重心长,生动、鲜明地展示了另一面的张海,使张海的生活形象突显,令人倍感亲切。

(4)签名墙的设置,取得了与观众的互动效果,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5)纸质和电子出版物,把展览无限期延长。这些形式,使观众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及之后,参照数十年来张海在组织领导、创作、学术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他的修养、气质、风度,使得张海不仅是一个书协、书法的符号,而变得立体、厚重、亲切。展览为全面了解、领会张海,提供了多向度的可能,因而具有范式意义。

其三,展览提示我们书法时代的转捩。

书法史上,名家大师都是以政治家、文化人的身份,“业余”从事书法,即中国书协历任主席,情况也基本如此。如果说以专业书法家身份介入社会取得成就,张海应成为标志性人物。

天地江河,无日不变,顺应时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书法、书法家也不例外。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书法学科化建设成果越来越丰沛时,书法家不可能、也不再需要借重其他方面的成就为基石,而将以纯粹的书法创作家、理论家、组织家、活动家、教育家等身份,亮相社会舞台。

也有人会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家不再专精于传统哲学、宗教、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会不会丧失了书法的文脉。近几十年的书法发展说明,书法本身也逐步构成“学问”和“艺术”。而且,由于书法的包容性和深厚的传统,这一门学问和艺术,也同样博大精深,大有可为。文、史、哲诸学科,仍将为书法所用,为书法提供雄厚深雅的文化基础,但不是作为书法存在和发展的主体。书法的主体是书法本身,包括创作、理论、组织、教育、媒介等分支,构成学科体系,形成触角繁密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书法出版家、书法活动家等,将毫无愧色地立足于当代学人之林,乃至创造当代经典、成就当代大师。前哲精湛浩瀚的学养,固然值得钦敬和追攀,而以书学为主体的当代书法家,亦必将在当代语境下,做出无愧于前人的成绩。当代书法人,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于其被动地浩叹,不如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开拓。否则,如果以朱熹的水平衡经学,以苏轼的水平衡文学,谁可比肩?即以弘一的水准衡宗教和全面艺术修养,以启功的水准衡旧学根底和修为识见,当世书家也难以企及。今人岂可徒见前人成功之美,自怨自艾,无所作为乎?

专业书法家的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说“岁月如歌”,历史也如歌。我们期待着张海吟咏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2010年5月9日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