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张海书法作品展”观感

   刊发时间:2010-10-08   作者:刘颜涛

无声的鞭策

——“岁月如歌——张海书法作品展”观感

  “中国书法,至晋唐而登峰造极,厥后虽历代有名家,究竟不得有更高的造诣,至于晚近,遂急剧衰落。其主要原因乃社会性质之根本的改变,…… 譬如瓷器,从前多少名窑在争奇斗妍,如今只好在博物院里陈列着供人欣赏了,中国书法的前途是不是也要和瓷器一般的无望呢?”这是梁启超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写的《书法的前途》一文中的话,虽然梁任公行文中也打起精神提到“我们应该更有意地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来看,这便是挽救书法的颓运的一线生机。”但还是遮不住全文语气中所流露出的悲观和忧虑。便想,如果跳出书法圈子,拨离开自己作为书法作者,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书法,书法在整个社会人群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当今书法的社会生存环境到底怎样一种真实状态呢?

  这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岁月如歌——张海书法作品展”的盛大轰动场面,着实让我们感到振奋。观者如潮,人山人海。从早晨没开馆前便排满的长长队伍到开幕后展厅内挤抗不动的人群,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同道到广大的市民群众。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富有人格魅力的大家和对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精品的期待、渴望和追求。

  从三大展厅中气势恢宏的八尺十三条屏巨制到精致典雅的尺牍扇面小品,特别是展出的数本小字册页,如《唐代散文选》等册页都在3000言以上。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运筹帷幄,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书法组织者之外,作为一个躬耕砚田、艰辛劳作的“苦学派”艺术家的一面。正如先生所言:“多年来,庶务冗繁,然而但有余暇,自能宁神静虑,杜门谢客,搦管染翰,作书竟日不倦,当此时也,惟觉心底宁静,如对至尊,故多年来积小字册页数十本……”在去京的路上,我和米闹兄在闲聊中谈到一位书法朋友的身体近况时,相互劝慰道:“象我们这些已到中年的人,不能再象年轻时那样拼命了,差不多了也该喘喘气,稍轻松些了。”但看到三大展厅中先生这些用心血凝聚的满壁烟云,而且近半作品是在去年巡展后的新作,想到先生事务不止比我们冗繁几千百倍,功成名就竟能勤奋若此,相比之下,真是令我们这些后学深感愧疚。返回路上,和米闹兄深有感触地说:“张老师这是以榜样在鞭挞我们,看来我们还得埋着头弯着腰加大劲地去拉车呀!”

  由于自己的偏爱,更留意了其中的篆书作品。张海先生的篆书,使我想起两位画家的语录,一位是大师齐白石老人的“以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一位是大家陈子庄先生的,大意是“无论画家个人经历多少痛苦,作品表现的总要给人以快乐”,前者中见从容自信,后者中见旷达乐观,前者反映的是风格的确立,后者反映的是对艺术审美的把握。

  篆书是远离书法生存环境的所有书体中最为突出的书体,在当今几乎失去所有实用功能,受众面极为狭小,所以有被称为“弱势书体”、“小众书体”者,而且古代留下的篆书资源,多是铸刻的遗迹,虽有庙堂气的端庄谨严之长,却也多缺失书写的流畅灵动之短,与当今时代审美成为隔膜。所以怎样更有意地把篆书作为一种艺术来看,怎么彰显其书写性、艺术性,怎样把笔墨的丰富表现力适用于铸刻的篆书文字,以契合“有一代之气运,即有一代之书风,书风随气运而转”的书法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古老文字的篆书在张海先生的笔下变得活泼灵动、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酣畅淋漓的笔情墨趣和鲜活生动的生命气息。篆意和草情水乳交融为一体,既有横阔结体、纵画取势时落笔的凝重老辣、端庄刚健,又有婉通环绕、起承转合间行笔的舒卷自如、婀娜流丽,即使用笔散锋处,也能笔路清澈,气足神完,有着丰富的艺术蕴涵。这种“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雅俗共赏之美,正体现了审美带给人的积极向上、健康快乐。正如李刚田先生说的“张海书法展示着一种明朗的情调和健康的创作心态,其表现出的美是沐海而出的朝阳,而不是如火的骄阳,是阳光下秀发的青松,而不是盘郁的古松,更不是杨柳依依。这种美的情调使人愉悦,使人开朗。”

  篆书距离现代的久远和篆书自成体系的排它性,很难在同一位书家笔下与其它几种书体做到融通,篆书是法多于意,行草是意多于法,能将篆书与行草相融通,做到意法相成者,非高手莫能为,更为难能的是让每种书体都能达到相对同一的高度。我有同感于李庶民先生说的:“先生艺弘学深,超诸独见,故出手便高,即如不多作之篆书,品位不在隶书之下。”观赏展览的各体书法作品,正是实现了先生所追求的:“我之四体,虽体式面目不同,其笔意神情有相通处,隶有草之韵,楷有行之意,篆有隶之势,行草亦有篆隶之笔,故体虽四分,神则一合,旨在表现笔情墨趣而已。”而这贯穿其篆隶、行草、楷书始终“神则一合”的“我家笔墨”,则显示了一个书法家笔墨的精深、意蕴的丰厚和风格的成熟。

  ……

  感慨良多,拙笔难言,仅拉杂数语,聊表对先生的敬意!

  在我学书的道路上和成长的过程中,和同时代的每一位河南书法作者一样,都曾得到先生的诸多教诲、扶持和帮助,也借此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感激!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法律维权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箱:zhsfysg@126.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65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9号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